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:立秋。“秋”即指暑去涼來,意味著秋天的開始。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認為,從字面意義上說,“秋”字由“禾”與“火”組成,意味著谷物成熟,“立秋也是秋季第一個節氣。民間流行在這一天以懸秤稱人,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,如有減少,便要吃肉‘貼秋膘’,亦有‘咬秋’習俗”。飲食:吃肉“
時至立秋,天氣并未立馬涼下來,暑熱猶存,此時要防范“秋老虎”,在飲食上,滋陰潤燥則成了調養的關鍵詞。防范暑熱,飲食上可以適量喝些綠豆湯、酸梅湯、蓮子粥等食物。外出時避免在高溫環境中久留,做好防曬,如打遮陽傘、戴遮陽帽等,及時補充水分。作息上,要生活規律、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情緒上避免煩躁不安,保
大暑節氣,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,相對于小暑,天氣更加炎熱,“濕熱交蒸”在此時到達頂點。中醫認為,大暑時節陽氣盛、濕氣重,護養陽氣之時也要去除濕氣,在飲食調養上要兼顧清熱與祛濕,以“少苦增辛”為原則。“少苦增辛”是指減少苦味食物,增加辛味食物。大暑時節將迎來陽盛轉陰,苦味食物如苦瓜、萵筍葉等雖然能夠去
進入大暑節氣后,熱力值趨向頂點,有不少人認為此時曬背,能夠祛除濕氣和寒氣,有養生功效。從中醫角度來看,確實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,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。如對紫外線過敏人群、體質陽氣偏盛或陰虛陽亢人群、有基礎病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等疾病人群以及孕婦和幼兒。此外,曬背還有一些注意事項。1、曬背前不宜空腹
我國多地遭遇極端高溫天氣,不少人直呼“熱度爆表堪比三伏”。這樣的熱度還在持續,目前我國已正式入伏,這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到了。高溫酷熱天氣下,中暑人數攀升,并且多地有報道熱射病確診病例。熱射病就是中暑嗎?出現熱射病癥狀及時降溫就可以了?不出門,就不會得熱射病了吧?盤點關于熱射病的8大誤區,盛夏時節助
進入小暑節氣以后,全國大部熱力再度升級,戶外陽光強烈,防曬再度提上日程。有人不禁要問,皮膚黝黑的人是否還要防曬呢?其實,這是一種誤區,不論皮膚白皙還是黝黑,都要做好防曬措施,不能因為皮膚黝黑就不用擔心再曬黑從而忽視防曬。因為防曬的重點是防止皮膚曬傷,無論膚色如何都要注意防曬。這份不同場景防曬指南,助
夏季高溫,在陽光長時間暴曬下車內氣溫可能達到50℃以上,增加了汽車自燃的風險,駕駛員一定要多加警惕。有四類物品不宜放在車內。1、打火機、防曬噴霧、碳酸飲料等罐裝帶壓力物品,受熱易發生膨脹。2、花露水、酒精等,揮發產生易燃氣體,車內溫度過高,達到燃點或者遇明火,易發生轟燃。3、老花鏡、放大鏡、瓶裝水等有凸透
夏至節氣期間天氣炎熱,合理的養生保健非常重要,日常起居調養需規律。運動要適量,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。最好選擇在清晨或是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運動,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、公園、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,運動鍛煉后可以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湯。夏至飲食宜清淡可口,避免油膩、難消化的食品。同時,夏季出汗多,體內鹽分
“四時天氣促相催,一夜薰風帶暑來。”立夏時節,萬物茁壯生長,圍繞節令特點,民間形成了一系列習俗活動。據民俗專家王娟介紹,立夏當天民間有“稱人”的習俗,即稱一下體重,希望夏天過得順利。立秋后體重不減,說明身體健康。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,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。在二十四節氣中,反
立夏節氣,天氣漸熱,將開啟春夏轉換,此時養生重點也有調整,以下五個養生誤區需注意避開。誤區一 空調保持恒溫狀態立夏節氣,暑熱漸起,怕熱的人們已經開始使用空調。相對于將溫度恒定來說,不斷調節室溫,更有利于人體提高適應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,可降低感冒或其他居室病癥的發生。剛開始調節時,氣溫變化幅度控制在3-5
受外來沙塵以及本地沙源共同影響,我國內蒙古、東北及京津冀一帶多地出現浮塵或揚沙天氣,局地達到沙塵暴級別。沙塵天氣如何防護?這份科學防護指南請收好。沙塵天氣會造成空氣質量下降,嚴重影響人們日常生活,對生態環境、部分設施農業也會造成一定影響。一旦收到氣象部門發布的沙塵暴預警,請及時采取防范措施,減少沙塵
我國古人將春分時節的十五天分為三候:“一候玄鳥至;二候雷乃發聲;三候始電。”說的是春分后,燕子即玄鳥便從南方飛來了,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伴有閃電。春分時節,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°以北的地區外,我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℃以上。此時嚴寒已經逝去,氣溫回升較快,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,日平